大数据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A. 防御自然灾害的方法有哪些

1、要破除封建迷信,防范天灾变人祸。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灾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政府应当成为防灾减灾中的“稳定器”和“定心骨”,向公众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理性的声音。

2、用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社会,防患于未然。

远在古代,人们学会了利用水利设施减少水患。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貌、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加强大。如建立三峡大坝以来,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显著减少;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北方抗击旱情提供了新的工具。

3、科学减灾,不打无准备之仗。

科学能够帮助预测灾害,同样能够帮助减轻灾害破坏的程度。分析人士能够根据以往灾害的历史数据,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急预案,使人们尽可能远离灾害造成的伤害,并开展防灾演练等。

4、应用先进技术全天候观察地球,察觉灾害先兆。

为了观测天气变化,人来发明了气象卫星;为了预警海啸,人类在海底放置传感器,建立应急通信站。如今,物联网技术将给人类认识世界、跟踪世界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5、运用科技方法和手段来探知灾害成因,建立更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多数自然灾害有着特定的成因和发生机制,通过长期跟踪分析,科学家已能评估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借助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防灾减灾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

B. 防灾科技学院总共有几个校区(各专业新生在哪个校区)

防灾科技学院 总共有2个校区,分别为南校区、北校区。 一、防灾科技学院总共有几个校区 南北两个校区: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学院街,南北两个区相隔几百米。 学院始建于1975年,其前身是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1985年升格更名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为“ 防灾科技学院 ”。截至2013年11月,该校坐落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余元;图书馆实体馆藏23万种,71万册。面向全国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二、防灾科技学院简介 防灾科技学院 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75年,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 学校立足防灾减灾行业,面向应急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并存的现代办学体系。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 包括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11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13个(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通信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工程)、防灾减灾拓展类专业8个(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等五大学科门类。32个本科专业中,获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各1个、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1个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涵盖自然灾害成因机理、发生发展、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救援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全过程,凝练整合12个支撑学科及34个科研平台,构建了“全过程、一体化”学科体系和支撑科研平台体系,包括2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及90余个各类实验室,拥有国内高校最先进、最齐全的地震监测类仪器,仪器设备总值2.98亿元,生均3.30万元。建有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综合防灾减灾、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工程结构减震隔震、防灾减灾技术与装备等24个校属科研机构。 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领域培养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设地震动力学与地球探测技术、地质资源与灾害地质、防灾减灾工程、地下水工程与地震流体动力学、灾害监测技术与工程安全、灾害信息处理技术、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规划等培养方向。 学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单位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1个;承担省级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等项目。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等68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近1.02亿元,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近20项。 学校着力开辟凝练了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科研体系。学校承担了防震减灾规划编制项目等行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项目20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效益。学院深度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的现场救援、科学考察、灾害损失评估以及中小学房屋破坏情况考察工作。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学校向中央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议”被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采纳,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国铺开,极大提高了全国校舍地震安全保障。

C. 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

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2、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3%以内;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4、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5、创建8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0个“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市、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

6、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D. 应急管理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具体体现在哪里有何意义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具体体现在对于各种灾难的减少方面,以及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让防灾的关口更加可靠,减灾的基础更加坚实,并且让救灾的机制也更加灵活。

总而言之,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对我国的人民财产安全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意义。下一步将会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幸福,并能够提升对灾难的应对能力。

E. 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写作思路:从各个方面把对自然灾害的态度写出来。

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备: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

察:注意观察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

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作出判断;

抗:灾害一旦发生,应发扬大无畏精神,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救:要掌握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便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