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志愿“大数据”填报靠谱吗
按照我过来人的经验,高考填报志愿,我觉得还是学校为先,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版的专权业。其实本科出来的学生,专业不是企业看重的第一标准,毕业院校才是竞争力所在。关于什么大数据助阵志愿填报,都是不实际的。大数据展示出来的东西,只是给全社会了解的一个宏观数据,和单个家庭是没啥联系的。所以填报高考志愿,一定不要依赖大数据或借鉴大数据。大学四年不长也不短,不要把自己四年的青春搭在一个苦涩而乏味的专业上,要追寻内心的想法,好好过完这四年的大学美好时光。
② 什么是高考的大数据出题
大数据出题,无非就是根据考纲,利用网上对应的题目进行组卷,然后筛选题目最终组合成符合考纲,难点均衡有差异度的试卷
③ 高考“大数据”能预测录取概率
在高考前,很多机构就开始宣传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一些机构以举办免费讲座的形式,向家长和考生推广咨询收费服务。
“所谓预测的录取概率不可能百分百准确,考生和家长最多只能以此为参考”,湖南一所高校的招生老师称,“录取分数线是由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共同决定的,有很大不确定因素,因此分数线可能出现‘大小年’的情况。”
对于目前“大数据测算方法”,一家高考志愿填报线上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实只能在分数出来后根据“大数据”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但在分数线擦边、刚超重本、二本线等多种情况下,预测就不重要了。
④ 百度发布高考搜索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临床医学或成今年热门专业
今年的热门专业必然是和社会发展现在急切需要的那些专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技术这些专业今年都是国家急需的人才方向
⑤ 用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真的靠谱吗
大数据仅供参考,不能依赖众所周知,大数据是近年的新兴产业。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新兴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对大数据的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对于填报高考志愿来说,大数据只能仅供参考,千万不能依赖!”在郑州大数据中心从事专门研究的李梅向科技日报记者分析:
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产品营销措施。一般的产品营销,借助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可针对不同行为特征的客户进行针对性分析,甚至能从“将一个产品推荐给一些合适的客户”到“一些合适的客户推荐给一个客户”,得以更聚焦客户,进行个性化精准营销。对用户、需求、识别、体验都能够比较好地做到。
专门从事发展战略研究的河南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研究员说,根据最近3年的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物联网等成为新热点,各个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专业。统计表明,截至2019年3月,开设大数据专业的高校已达196所,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已达35所。今年是5G元年,最近一批又一批的高校争相与华为合作,开设5G专业……
在采访中,一些多年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老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填报志愿,应参考的主要因素包括:考生分数、目标学校以往3年的分数线、位次、专业录取规则、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调档比例等。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参考往年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绝对没必要去迷信那些所谓的“大数据填报指南”。
⑥ 大数据填高考志愿有用吗
当然有用啦!这个是高考报考必须要用的,现在是在知道分数之后填报志愿的,到时出了高考成绩,根据自己的分数来选择院校。填报完了之后,还要签名确认方才生效,放入学生的高考纸质档案中。
⑦ 今年高考报大数据怎么样是新专业没往年分数参考要怎么报啊。
高考选择专业时注意一下几点:有的专业在国内太超前,出国前途无量。有的专业版适合深造,例如医学,学好多权年。有的专业实践性强,适合毕业就工作。只要你有技术,无论出身贵贱(学校)。例如一些it行业,一些工科专业。有的专业适合搞研究,毕业根本无法对口就业大都转行,比如物理学等一些基础学科。还有,如果你想考公务员,最好去学汉语,会计,法律之类。如果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比较坚定。那就去看学校的专业排名,该学科的排名,不要去看什么大学的综合排名。如果暂时迷茫,选择的是城市或者其它因素,那么选择名校,名气越大综合实力越强越好。为转专业留出空间。看分报志愿真的不太科学,等你上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真的不是分越高前途越好的,分数线其实有很大的浮动性。
⑧ 高考大数据是每年都更新吗2020年考生能用18年的数据填报志愿吗
高考大数据肯定是每年都更新的(否则别人也不会使用)。2020年考生用18年的数据填报志愿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也要兼顾其它年份的以防波动。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