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可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南陈北李是指哪两个人

⑴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有1899年传入中国和1902年传入中国两种说法,

一种是1899年传入中国说,1899年刊发在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介绍到中国。

还有一种是1902年传入中国说,1902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首次将马克思(麦喀士)介绍给中国人。

(1)上海马可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有哪些

主要有扬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1、扬州大学:学科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讲师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4人。本学科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团结、奋进的团队,近年来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

2、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设置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的需要;符合黑龙江省文化强省的需要;符合东北农业大学建设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

3、四川大学: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方向的首批博士点。

4、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点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授予法学博士学位。积极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新理念。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所覆盖的精品课程打造。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颁发的教学、教材优秀成果奖。

5、河北师范大学: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成果,自觉地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宣传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⑶ 南陈北李是指哪两个人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

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

(3)上海马可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陈独秀、李大钊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和组织工人过程中,积极开展建党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该会同3月李大钊主持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起,从上海、北京分别向各地辐射,先后同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和海外一批受过五四运动影响的先进分子建立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同年6月,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起草了党的纲领草案十条,其中包括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关于党的名称,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同意。

网络-南陈北李

⑷ 陈先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

网络目录 1陈先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展开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江西鄱阳人[1],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央联系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等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2][3]陈先达教授专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4]《陈先达文集(14卷)》[5]《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6卷)》《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4卷)》等10部;合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人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总览》《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历史唯物主义新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3]陈先达教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曾获中宣部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1999、2003、2017)[6],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7],“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015)[8],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9]。中文名陈先达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0年12月30日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1] 职业教师快速导航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获奖记录人物经历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青年时期的陈先达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研究方向陈先达教授在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3]主要贡献主要著作陈先达教授专著《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4] 《陈先达文集(14卷)》[5] 《走向历史的深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陈先达文集(6卷)》《陈先达自选集》《哲学心语》《回归生活》《信仰与探索》《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4卷)》等10部;合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人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总览》《被肢解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历史唯物主义新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5部。[3]中年时期的陈先达《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陈先达文集(1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陈先达哲学随笔丛书:静园夜语(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走向历史的深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信仰与探索:陈先达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静园夜语:哲学随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哲学心语:我的哲学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陈先达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学步诗选》,新华出版社,2007《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陈先达文集(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静园论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静园夜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陈先达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北京出版社,1983《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总览》(合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干部哲学辞典》(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历史唯物主义新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查看更多词条目录网络名片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主要著作主要论文主持项目获奖记录

⑸ 《新青年》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刊物并简述改组前功绩!

一、创办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并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思想上,袁世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儒家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内忧外患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国民的思想启蒙活动。 二、《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创办于上海,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其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初期,《新青年》主要以春秋笔法表现出国家的忧思以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蔑视,同时,着重宣传西方实业、政治、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激励青年志气,增长青年知识。但当时局势下,谈青年学业与现实脱节,销路甚差,于是,从二卷起,陈把“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刊物日渐获得社会欢迎。1917年,陈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轮值主编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等,这一队伍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 三、《新青年》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15—1918年上半年,主要是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存在。其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A、提倡自由民主,主张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表系列文章,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强大社会舆论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陈《偶像破坏论》同时也体现了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 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局限性:缺乏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历史的一概抹杀,对西方民主、文化的绝对崇仰。) 2、1918年下半年起,《新青年》开始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主要宣传内容有: A、《新青年》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Bolshevism的胜利》。 B、《新青年》社会主义倾向的加强。 1919年五四前夕,李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1920年的第7卷第6号由陈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在此期间,《新青年》内部出现了斗争和分化。胡适等改良主义者离开了这一阵营。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一份理论宣传刊物,1926年停刊。 四、《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 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五、《新青年》的新闻工作经验 (1)紧密联系实际,自觉为时代革命斗争服务,找准其历史定位,发挥其历史作用——“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时代的了望者” (2)倡导“百家争鸣”,自由讨论,明确提出“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推动了当时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⑹ 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3、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我们党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4、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上海马可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赞(0)